栏目分类

你的位置:澳门百乐门官网网页版 > 新闻动态 > 鄂豫皖游击区核心领导人被错误处决,走出了两位中将三位少将

鄂豫皖游击区核心领导人被错误处决,走出了两位中将三位少将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2:24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鄂豫皖游击区形成的漫长背景:

图片

1.鄂豫皖苏区的困境 :鄂豫皖苏区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重要根据地之一,鼎盛时期覆盖三省20余县。1932年秋,第四次反“围剿”失败后,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,苏区大部被国民党军占领。1934年11月,红二十五军亦奉命长征,仅留下少数部队(如红二十八军未整编的部队)和游击队坚持斗争。此时,国民党调集重兵(约10万兵力)实施“清剿”,苏区陷入白色恐怖,地方党组织和群众基础遭受严重破坏。

2. 战略调整与游击战术的启用: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二十五军转移前,曾指示“以游击战为主,保存力量,等待时机”。1934年12月,省委常委高敬亭奉命留守,收拢分散的红军和地方武装(如皖西北道委领导的部队、鄂东北独立团等),逐步整合为统一军事力量。大别山复杂的地形(山高林密、易守难攻)和深厚的群众基础(如农民自卫队、赤卫队的支持),为游击战提供了有利条件。

3. 地方党组织与群众支持:尽管苏区失陷,但三省边界的部分县乡仍保留地下党组织。例如《金寨县志》提到,当地群众通过“秘密交通站”为红军传递情报、提供物资;《新县革命史》记载,箭厂河、卡房等地的农民坚持“抗租抗粮”,成为游击队的依托。这些分散的力量为游击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
鄂豫皖游击区正式形成和活动地域

红二十八军重建:1935年2月3日,高敬亭在安徽太湖县凉亭坳(今属岳西县)召开干部会议,将分散的红军部队整编为红二十八军,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,约1000余人。此次重组标志着鄂豫皖地区重新形成统一的军事指挥核心,游击区正式成立。据《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战史》记载,会议确定了“以游击战为主,建立立足点,恢复根据地”的方针。

游击区范围的明确(1935年春):红二十八军以大别山主峰区域为中心,活动范围涵盖:湖北的黄安(今红安)、麻城、罗田、英山;河南的商城、新县(时称经扶)、光山;安徽的霍山、六安、金寨(时称立煌)、岳西。

通过“化整为零、集零为整”的战术,红军在山区建立多个游击基点,并与地方便衣队(如赤城、赤南游击队)协同作战。

鄂豫皖游击区的各级干部

图片

部队主要干部

红二十八军(1935年2月重建)“番号大、兵力少”的迷惑性编制

政委:高敬亭(全面负责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),红二十八军最高领导人,未设军长,实行政委负责制。军部直属:手枪团,团长余雄(1935年2月任职,1936年牺牲)→ 吴坤山(继任),政委:刘震英(1935年,后牺牲),分队长(连级):李世焱、詹化雨;特务营,营长林维先(后升任红二十八军主力指挥员);交通队,队长吴大友(负责联络各游击区)。第八十二师,师长罗成云(1935年2月任职,同年8月牺牲)→ 林维先(代理);政委:方永乐(1935年2月任职,1936年5月牺牲)。

下辖团级序列:第244团(活动于皖西),团长:徐贤才(1935年,后牺牲),副团长:梁从学,兵力约150人;第246团(活动于鄂东北),团长:陈希堂(1935年,后调任鄂东北独立团),政委:张生先(1935年,后牺牲),兵力约120人。

高敬亭同时兼任鄂豫皖边区省委书记(原鄂豫皖省委转移后实际负责人),统一领导三省边区斗争。

地方武装和省委分区干部

鄂东北独立团,团长陈希堂(1935年)→ 秦贤安(1936年);皖西游击大队:队长徐成基(1935年,后牺牲)、赤南游击队(河南商城):队长张泽礼。便衣队(分散于三省边界,每队20—30人),黄冈便衣队:队长汪少川、商城便衣队:队长石裕田、潜山便衣队:队长陈明江。

鄂豫皖边区省委,书记:高敬亭、常委:高敬亭、何耀榜(群众工作)、吴光陆(组织,1935年牺牲)、秘书处:胡继亭(1935年调离)

各分区党组织,鄂东北道委书记:罗作凡(1935年,同年牺牲)→ 胡继亭(1935年末接任),委员:郑定国(宣传)、吴先元(后勤);豫东南道委书记:邱玉生(1935年,同年牺牲)→ 石裕田(1935年末接任,兼商城县委书记);皖西北特委书记:徐成基(1935年,1936年牺牲)→ 刘敏(1936年接任)

鄂豫皖游击区主要干部后续情况

图片

高敬亭将军,1907年8月生于河南省新县(原光山县)一个贫农家庭,幼年丧母,以放牛、烧炭为生,1928年加入农民协会,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参与创建光山地方赤卫队。鄂豫皖苏区时期(1930—1934年),历任光山县苏维埃政府主席、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主席、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五师政委等职,参与第四次反“围剿”,在苏区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游击战争时期(1934—1937年),整合分散武装,重建红二十八军,确立“便衣队+主力部队”游击战术,在极端困难条件下,率部牵制国民党军40余团兵力,保存鄂豫皖革命火种。徐向前元帅(回忆录)曾写到:“高敬亭同志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,在失去中央联系的情况下独立坚持斗争,实为游击战争史上的奇迹。”

抗战时期与牺牲(1937—1939年),1938年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任司令员,率部东进抗日,首战蒋家河口告捷(1938年5月),但在1939年6月,因内部矛盾被错误处决于安徽肥东青龙厂。1975年教员对高敬亭案表示关注并指示复查,1980年中央军委正式为其平反,肯定其历史功绩。

图片

照片来自中国军网

胡继亭将军,1916年生于湖北红安(原黄安)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少年时参加儿童团,1930年加入红军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鄂豫皖游击战争时期(1934—1937年),任鄂东北道委秘书、鄂东北道委书记等职务,领导便衣队在黄安、麻城一带建立秘密交通线,保障红军物资补给,参与指挥老君山、天台山反“清剿”战斗等。抗战时先后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、第七师参谋长,协助傅秋涛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,参与指挥1943年桂子山战役。解放战争时期,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参谋长,1948年11月,在淮海战役中率部阻击国民党军黄维兵团时,于安徽蒙城牺牲。

图片

照片来自中国军网

林维先将军,1912年9月生于安徽省金寨县(原属河南省商城县)一个贫农家庭,幼年丧父,以务农为生,1929年参加赤卫队,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从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战士起步,1935年担任红二十八军特务营营长,红二十八军第八十二师代理师长,在鄂豫皖游击战争时期,参与指挥桃岭伏击战(1935年),歼敌一个团,打破国民党军“三个月清剿”计划,提出“昼伏夜出、声东击西”游击战术,被根据地军民誉为“游击专家”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、第七师副参谋长,参与指挥蒋家河口战斗(1938年),新四军对日首战告捷,也协助开辟皖江抗日根据地,巩固江北防线。解放战争期间,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、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二军军长。建国后1955年授中将军衔,担任浙江省军区司令员、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,主持浙江沿海国防工程建设,参与指挥一江山岛战役。徐帅和粟裕大将曾分别评价:“林维先同志是游击战的行家里手,他的战术思想对坚持大别山斗争起了关键作用。”“林维先同志指挥灵活,善打硬仗,是华东野战军的得力战将。”

图片

梁从学将军,1903年生于安徽省六安县(今六安市裕安区)一个佃农家庭,少年时给地主放牛,1929年参加六霍起义,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鄂豫皖苏区与游击战争时期,分别担任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连长、红二十八军244团副团长、红八十二师师长(1937年部队改编前)。率244团在霍山诸佛庵战斗(1935年)中歼敌200余人,打通皖西交通线,参与创建金刚台游击根据地,保障红军伤员安置与后勤补给。抗战时期,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游击纵队司令员、新四军第二师第四旅旅长,指挥周家岗战斗(1939年),歼灭日军一个小队,参与津浦路西反“扫荡”,巩固淮南抗日根据地。解放战争后期担任华东军区皖北军区司令员。建国后1955年授中将军衔,担任江苏军区副司令员、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,主持了江苏民兵建设,推动长江沿岸防汛与军民联防。

图片

汪少川将军,1915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(原属河南省商城县)一个贫农家庭,幼年务农,1929年加入儿童团,1930年参加红军,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鄂豫皖游击战争时期,担任黄冈便衣队队长(1935年)、红二十八军政治部宣传干事(1936年),率便衣队在黄冈、麻城一带建立秘密交通网,为红军传递情报、筹集粮草;参与三角山突围战(1936年),掩护主力转移。抗战时,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游击大队政委、新四军第二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,参与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,巩固津浦路东防线;主持部队政治思想工作,提升战斗力。解放战争期间,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副主任、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。建国后1955年授少将军衔,历任建筑工程部副部长、交通部副部长等职,主持北京十大建筑(如人民大会堂)的协调工作,推动了新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。

图片

李世焱将军,1909年生于湖北省红安县(原黄安)一个贫农家庭,少年时给地主放牛,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,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鄂豫皖游击战争时期,担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、鄂东北独立团连长,参与七里坪伏击战(1935年),率分队突袭国民党军后勤车队,在鄂东北山区坚持游击,保护红军伤员和群众。抗战时,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政委(1938年)、新四军第二师第六旅政治部主任(1943年),参与指挥占鸡岗战斗(1944年),歼灭伪军一个团;推动部队文化建设,创办《战斗报》。解放战争期间,分别担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部副主任(1947年)、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政治部主任(1949年)。建国后1955年授少将军衔,历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、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,主持上海防空体系建设,参与东南沿海战备。

图片

詹化雨将军,1911年生于安徽省金寨县(原属河南省商城县)一个佃农家庭,幼年务农,1929年参加六霍起义,1930年加入红军,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鄂豫皖游击战争时期,分别担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分队长(1935年)、皖西游击大队队长(1936年),率分队在霍山、岳西山区开展“麻雀战”,袭扰敌军;参与鹞落坪保卫战(1936年),掩护省委机关转移。抗战时,历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手枪团团长(1938年)、新四军第二师第五旅副旅长(1943年),指挥周家岗反“扫荡”(1940年),击退日伪军进攻;参与开辟淮北抗日根据地。解放战争期间,担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参谋长(1947年)和第三野战军第二十五军副军长(1949年)。建国后1955年授少将军衔,任总参测绘局政委、西藏军区副政委,主持中印边境勘界测绘,推动西藏边防建设,是测绘战线的开拓者。

其他地方干部:何耀榜,建国后担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、国政协委员;石裕田,建国后担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、河南省政协副主席;刘敏,建国后担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、安徽省政协常委;吴先元,湖北省政协常委、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封面有数丨自由拼假催热长线游,自驾游“短租化”成趋势丨封面天天见
下一篇:零点有数:目前公司对千匠网络的参股比例较低,千匠网络的业务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不大